醫學人文博物館-腹膜透析特展
2019.10.29
本醫學人文博物館非常榮幸於2019年10月29日舉辦新設之「腹膜透析治療」特展開幕式,當天除邀請本校校長江漢聲教授、醫學院院長葉炳強教授、兩位策展人輔大附醫副院長盧國城教授及輔大附醫教學部主任高芷華副教授、百特醫療產品公司東南亞區副總裁姚敏皎女士等貴賓蒞臨外,現場亦湧入許多對於本特展有興趣的醫療從業人員及本校教職人員一同參與這項盛會。
本次腹膜透析特展主要分為五大部分,除結合醫學與人文啟蒙外,也介紹了台灣及全世界腹膜透析技術的發展演進,希望透過這次展覽,國人可以對於腎臟醫學及相關人文教育的古往今來和未來治療趨勢,能有更多的了解與認識,利用本次衛教宣導,提高民眾對於慢性腎臟病的警覺心,達到「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之終極目標。
聯合報系元氣網於10月30日針對本展報導中提到:「腹膜透析治療特展策展人、台灣腎臟醫學會理事長盧國城指出,台灣腹膜透析治療的里程碑是自1984年,國內引進CAPD(可活動連續性膜透析治療)改善腎友生活品質,隨後自動腹膜透析機進步;到2017年推廣醫病共享決策(SDM),讓病患參與治療決策,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透過不同透析模式的發展與介紹,幫助大眾更了解透析治療。輔大醫院腎臟內科醫師高芷華則期望特展能傳遞透析的正確知識,打破腎友對透析的誤解,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開幕式當天,本校輔大之聲記者林雨萱特別採訪兩位策展人,提到:「使用血液透析的病人需一週往返醫院三次,每次四小時,加上通勤時間就得花費六小時;採取腹膜透析的病友,一天替換四次藥水。兩者相較之下,腹膜透析影響病友生活層面較小。然而,現今全台採取腹膜透析的人數只佔全部接受透析治療的10%,其餘九成均使用血液透析。策展人盧國成表示,如此相差懸殊的原因在於尿毒的病人洗腎都不用花錢,有些病人就是對自我照顧要花時間花精力,意願會降得比較低。另一位策展人高芷華將醫學結合人文,她說:人文就是注重人,如果我們只有醫學,我們沒有注重這個人,等於說我們說看病只是看一個疾病,我們不是看這個人。她期許輔大醫院醫師和學生落實全人照護。」
另外醫藥新聞週刊陳柏因記者報導指出:「百特東南亞區副總裁兼台灣分公司總經理姚敏皎表示,腹膜透析技術於60年代開始發展,目前全球已有400萬名洗腎人口,其中腹膜透析的比率約為13%-14%,但基於醫療資源的合理配置,連目前腹膜透析率也差不多是百分之十幾左右的美國,都在三個月前由川普總統簽了一份特別總統令,將於2025年達到新發生洗腎人口腹膜透析須達80%的目標,而這些都必須倚賴第一線醫護人員的正確衛教,醫護人員的表達方式、陳述說法不同,往往會影響末期腎病患者選擇血液透析,或是腹膜透析的決定。姚敏皎強調,洗腎方式的選擇關係病患未來一輩子的生活甚至人生,在健保資源有限、如何充分有效利用的考量下,以及醫療院所、設備人員因為慢性病、人口老化等因素越加緊俏的壓力,像腹膜透析這樣居家照護的醫療方式,對病患、醫療提供者、保險制度都有助益。」
本館歡迎全校所有對於醫學常識及人文關懷有興趣的教職員生預約參觀,預約方式請洽醫學教育中心02-2905-3477。